巴中股票配资 格雷厄姆精选集:冠亚讲书第19期

巴中股票配资 格雷厄姆精选集:冠亚讲书第19期

图片

06月19日,WIFI6概念盘中跳水,截至10点22分,WIFI6概念整体指数下跌1.03%,报742.520点。

这是我的第322篇原创文章

大家好,“冠亚讲书”第19期又跟大家见面啦!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珍妮特·洛编著的《格雷厄姆精选集》。相信大家对珍妮特·洛并不陌生,《比尔·米勒投资之道》《沃伦·巴菲特如是说》《查理·芒格传》的作者都是她。格雷厄姆就更不用说了,他是巴菲特的恩师,也是证券分析的奠基人,还是价值投资的开山鼻祖……

《格雷厄姆精选集》收录了格雷厄姆曾经发表的一些演说、文章以及讲义,其中很多观点和思想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到现在也毫不过时。正如巴菲特所说:“格雷厄姆的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来感受一下“祖师爷”的人格魅力吧!

1

商业与道德

1932年6月,格雷厄姆在《福布斯》杂志上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美国公司倒闭是否比经营更有价值?围绕这一话题,格雷厄姆发出了“灵魂三问”:1.公司是否在压榨投资者?2.公司应该把现金返给股东吗?3.是否应该将公司关门清算?我们逐一来看:

1.公司是否在压榨投资者?

1932年,美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其间道琼斯指数的跌幅高达89%,当时股市的现状是这样的:超过1/3的制造业股票,股价低于净速动资产;大量的普通股,股价低于公司账面现金……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

怀特汽车:拥有现金及政府债券850万美元,应收账款与存货1500万美元,厂房设备1400万美元,外加130万美元流动负债,很容易算出它的净资产是3620万美元。

当时,怀特汽车的股价是7.37美元/股,总股本是65万股,市值约480万美元。其市值大约只相当于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60%,或者公司净速动资产的20%。

对于这种“奇观”,格雷厄姆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仿佛一位理发师在招牌上写着:我们免费理发,还请你喝一杯,如何?”

可不就是这样嘛?当时的股市状况就是,公司免费甚至亏本赠送存货、应收账款以及房产设备等固定资产。说到底,股东把自己的权益给贱卖了。所以格雷厄姆大声疾呼,希望能够唤醒上市公司股东们的“所有者意识”。

2.公司应该把现金返给股东吗?

股价被严重低估,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公司富、股东穷”的局面。以上文提到的怀特汽车为例,假设你拥有其10%的股份,你的股票市值只有48万美元。而以你的股权比例计算,实际上公司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中,就有85万美元是属于你的。但对于股东而言,这85万美元你并不能拿走,因为它是属于公司的。

有鉴于此,格雷厄姆认为,公司应该将账上多余的资金返还给股东。这样做的好处有三:其一,股东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可以自由支配;其二,公司秀了一把“肌肉”,会促进股价上涨;其三,证券抵押贷款比重降低,商业贷款比重升高,银行信贷结构得到优化。

返还资金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实施现金分红,也可以低价回购。回购的时候,股东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公司账上究竟有多少现金?格雷厄姆批评说,在当时的美国企业界和投资界,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看重利润而轻视资产。也就是说,大多数投资者关注的是利润表,而不是资产负债表。

过分追逐利润指标,造成了很多财务乱象。比如说,将固定资产减记至1美元,从而可以减少未来的折旧费用,以增加报表利润。在我看来,一家企业的良性发展,净资产和净利润双双增长才是正常的。如果净利润不断增加,净资产却不断走低,造成RoE畸高,是要引起关注和警惕的。

3.是否应该将公司关门清算?

在公司股价持续低于公司现金价值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层和股东们的意见有可能会出现分歧:股东们会认为,既然现金价值大于股价,那么拿着股票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清算公司,然后拿钱走人;管理层肯定不会同意,如果要清算公司,管理层的工作、薪水和职业发展不都没有着落了么?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在管理层和股东们的冲突中,到底孰对孰错呢?格雷厄姆认为,董事会代表股东,而管理层是由董事会选出的,因此管理层有义务应对股价的非理性下跌:首先是要保证分红,让股东在不变卖股票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合理的收益;其次是要让股东明白,公司的清算价值远高于股价;再次就是以回购等形式,将多余现金返还给股东。

格雷厄姆给管理层提的建议,实际上是希望管理层通过各种“市值管理”的手段,推动公司股价回升至合理的水平。在我看来,格雷厄姆所处的时代,社会公众普遍对股票已经丧失了信心,要不然怎么会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股票严重低估呢?与“大萧条”时期相比,现在经历一轮熊市之后的“估值回归”会快很多。因为低估的“洼地”,会被蜂拥而至的“聪明资金”迅速填平。

2

股票与市场

1.谈估值

1958年,格雷厄姆在金融分析师午餐会上发表讲话,其中谈到了他和IBM的一段往事。早在1916年,格雷厄姆就跟领导提议说,这家公司的账面价值是130美元/股,股价才45美元/股,值得入手,但惨遭领导的拒绝。

此后,格雷厄姆也再未买过哪怕一股IBM的股票。到1926年,IBM实现每股盈利6.39美元,股价45美元/股,对应市盈率7倍;此后,IBM净利润一路上涨,对应市盈率也不断飙升。到1957年,IBM市盈率达到42倍。

为什么在30年的时间里,IBM市盈率可以在7倍~42倍之间宽幅波动呢?究竟股票合理的市盈率应该是多少呢?这不禁引起了格雷厄姆的思索。格雷厄姆发现,7倍市盈率的时候,市场更看重的是IBM的资产价值;当市盈率涨到42倍的时候,IBM的资产价值几乎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可见此时市场更看重的是IBM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前景。

于是格雷厄姆得出结论:“拥有较高资本回报率的企业,可以较为自由地估值,这不仅因为良好的利润率和与之相联系的较高的稳定性,更有说服力的是,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伴随着较好的增长预期与前景。”这其实就解释了,为什么优质企业往往有着更高的市盈率和市净率,因为它未来创造的自由现金流更多,确定性也更高。

2.谈风险

1959年,格雷厄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发表讲话,谈到了对股市过热的担忧。20世纪20年代,美股上涨了450%,随后在1929年急转直下,最后崩盘;20世纪50年代,美股持续上涨了325%,这究竟是牛市,还是市场进入了“新常态”呢?如果是牛市,那么接下来必然有熊市;如果是“新常态”,那么美股可能会持续维持在高水位。

格雷厄姆认为,在大牛市后将不可避免地会迎来大熊市。换句话说,投资者在明天必然会为今天的免费午餐付出代价。格雷厄姆警告说,股市当前的水平是极其危险的。那么我们从后视镜的角度来看看,随后股市的表现究竟如何:

以道琼斯指数为例,1959年上涨20%,1960年下跌6.2%,1961年上涨22.4%,1962年下跌7.6%,1963年上涨20.6%,1964年上涨18.7%,1965年上涨14.2%,1966年下跌15.6%,1967年上涨19%,1968年上涨7.7%。也就是说,在格雷厄姆感到“恐高”之后,股市接下来10年的表现仍然是相当不错的,这也再次说明了预测市场之难。

3.谈机会

1974年,格雷厄姆在《巴伦周刊》上发表文章,谈到了股市价值的复兴。格雷厄姆回忆说,他在管理格雷厄姆-纽曼基金时所采用的方法,就是购买价格低于其营运资本的股票。目前,《价值线》《标准普尔每月股市指南》列出了超过100只符合上述条件的股票,可见低估买入的机会又重现了。

格雷厄姆还讲了一段肺腑之言:“如果你相信价值投资的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请专一地奉行这一原则,不要被华尔街多变的幻象和暴利的欲望所迷惑。成为一名成功的价值投资分析师,并不需要特殊的天赋或者超常的才能,需要的只是常人应有的智识、正确的原则,以及坚定的性格。”

众所周知,1973年和1974年是美股大熊市,芒格两年连续亏损31.9%和31.5%,深受重创。在经历了市场暴跌之后,估值变得很便宜。也是在1974年,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采访时说:“我就像一个性欲旺盛的男人闯进了女儿国,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你能够以格雷厄姆的价格购买费雪的股票。”

4.谈未来

1974年,格雷厄姆在《金融分析师》上发表文章,谈到了股票的未来。格雷厄姆谈到了他人生中的两段经历:1924年~1932年,道琼斯指数从90点起步,一路飙涨至381点,并最终下跌至41点;1948年~1973年,道琼斯指数从165点起步,一路飙涨至1050点。所以股市的规律是什么呢?那就是它会和过去一样,有时候涨得很高,有时候跌得很低。用摩根的话说:“它会持续波动。”

格雷厄姆给大家推荐了一种简单的投资方法:购买那些股价低于账面价值2/3的股票,并等股价回归到净资产附近时出售,这样就可以获得50%的利润率,且没有任何投资色彩。当时,在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中,大约有1/4的股票(大约400只),其股价是低于账面价值的,因此给投资者提供了非常充足的选择机会。

格雷厄姆还再次驳斥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以“漂亮50”成分股——雅芳为例,其在1973年的价格高点约为140美元/股,在1974年的价格低点约为32美元/股。如果市场真的有效,说明140美元和32美元都没有定价错误,那雅芳的市值为何下跌了77%呢?由此可见,至少有一次的市场定价是错误的。

3

职业与证词

证券分析成为一门科学,正是从格雷厄姆开始的。在格雷厄姆的推动下,金融分析师才成为一门专业化的职业。如今,CFA已经成为全球投资行业最高水平并受到最高道德标准约束。1955年,格雷厄姆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他的一番证词也谈到了他对投资非常深刻的洞见。有一段广为流传的对话,在这里摘录给大家:

主席:当您发现一个“特殊事件”投资机会时,您认为您可以在10美元/股买入,而其实其价值为20美元/股。在持有了仓位之后,直到其他人也认为这家公司的股票价值30美元/股,你才能实现利润。这个价值发现的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通过广告或者其他方式?

格雷厄姆:这是我们行业里非常奇特的一个现象,我也跟其他人一样对此感到神秘。从我们的经验得知,市场价格最终会追上价值,这总是会发生,无论通过什么方式。

也就是说,格雷厄姆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价值发现”,他只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得知,“价值发现”一定会实现。关于这个问题,@唐朝老师 在《价值投资实战手册》举了一个泸州老窖的案例,讲得非常清楚:如果股价持续下跌,买入的投资者终将成为巨富;市场上的聪明资金根本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因此,股价跌到足够低估的区域,就一定会有资金来推高。

在格雷厄姆的准备的证词中,他还谈到了对当前股价的看法:“目前股价看上去很高,本身确实也很高,但实际上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高。”我们来解读一下,这句话究竟说了个啥?

1929年标普420工业指数为195点,到1955年已经超过300点,当前市场明显比过去的高点还高,这就是“股价看上去很高”;

20世纪50年代是美股的大牛市,二战后,美国经济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不断推动着股市的上涨,这就是“股价本身确实也很高”;

1929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市盈率约25倍,当时穆迪AAA级债券利率4.69%;1955年道琼斯工业指数市盈率约15倍,当时穆迪AAA级债券利率2.95%,市场的合理估值抬升了,但实际估值却下降了,这就是“股价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高”。

4

策略与讲义

1946年~1947年,格雷厄姆在纽交所旗下的纽约金融学院授课。当时,格雷厄姆的讲义被打印出来,汇编成《当前证券分析的问题》,以5美元的价格出售。本书一共收录了10讲内容,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师的风采:

第1讲:证券分析师与证券市场的关系。格雷厄姆的金句:“证券分析师对股票市场的正确态度,可能跟一个男人对待妻子的态度非常类似,他既不能对女人说的话太过认真,也不能完全忽视。”简直是太经典了,我们对股市其实就应该是这样的态度,我之前也写过一段类似的评论:

“长期主义”并不是短期业绩表现不佳的“遮羞布”。对待长期和短期的态度,投资者常常要经历三个阶段:阶段一,看重短期收益,妄图一夜暴富;阶段二,关注长期收益,对短期收益不以为意;阶段三,既看重长期收益,又关注公司每周、每月、每年的表现。

从阶段一到阶段二,会淘汰一批急功近利的人;从阶段二到阶段三,又会淘汰一些“把头埋进沙子”的“鸵鸟”。现实世界里,“鸵鸟”类的投资者并不少见,他们标榜“长期主义”,鼓吹“长期持有”,听其理论似乎是纯度100%的价值投资者,但业绩却乏善可陈,他们还特别擅长自我安慰:今年表现不好没关系,我们看长期。

友情提示,要特别警惕那些一再延长兑现目标时间的“说辞”。今年不行等明年,明年不行等后年,最后等了个寂寞,这不就是“画饼充饥”么?在我看来,长期表现好,有可能短期表现不好;但反过来,短期表现不好,就一定长期表现好么?况且,长期本来就是由无数短期构成的。如果每次战斗都失利,又怎么可能赢得整场战争的胜利呢?

第2讲:资产负债表比较法。简单来说,就是用资产负债表上的股东权益增加额,再加上发放的股利,拿去和利润表的每股收益做对比。格雷厄姆举了两家公司的例子,布达公司的实际利润大于报表体现的利润,特兰斯-威廉斯公司的实际利润小于报表体现的利润。这主要是因为,两家公司处理准备金项目的方式不同。所以,我们在看两家公司时,不能简单地对比其报表净利润,因为净利润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

第3讲:后进先出法。在这种会计处理下,企业将最后购入的商品看成最先被出售或加工使用。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将存货价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有时可能降低很大金额;第二,相应地减少了报表利润;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减少了应缴的税款。

举个简单的例子,企业第一次进货成本100元,第二次进同样多的货,成本上涨至120元,然后以200元的价格卖掉了其中某个批次的货物。如果按照后进先出法,原来120元的存货价值,现在只能算作100元;原来100元的利润,现在只能算作80元;相应地也减少了企业所得税。

按照我国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核算销售产品所对应的营业成本时,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仅仅是财务核算规则,也就是说,无论实践中先卖出的是哪一批存货,都按最早生产或者采购的存货计算。

第4讲:估值与交易。格雷厄姆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如果现在你心仪的股票,已经进入了低估状态,但现在恰逢熊市,你认为市场有可能会进一步下跌,那么此时是否应该买入股票?这可能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一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答案是:现在不买,观望一下,等股市见底了再买。

关键是,“你认为市场有可能会进一步下跌”,这靠的完全是感觉。事实上,市场底部都是从后视镜中才得到确认的,你在当下的每一刻,2005年的998点也好,2008年的1664点也好,2019年的2440点也好,其实都无法判断市场是不是已经见底了。

格雷厄姆的观点也非常明确:“投资者最好直接把钱投入股市,而不是凭感觉等证券市场见底。如果你在合理的情况下投资股票,实际上是在有吸引力的特定情况下投资股票,我认为你应当这样做,哪怕股市会进一步走低,或者购买的股票可能在买入后继续下跌。”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格雷厄姆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并不能肯定地认为,投资者一般应该等到市场价格最低时去购买,因为这可能要等很长时间,很有可能造成收入损失,并且也有可能错失投资机会。总体上讲,投资者较好的办法是,只要有钱投资于股票,就不要推迟购买——除非整体市场水平太高,而不符合长期以来所使用的价值标准。”

仔细品味格雷厄姆的话,我们就会明白,除非市场整体高估,否则应尽量满仓股票。只要股票比现金资产的预期收益率更高,那就应该持有股票。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只拿股票跟现金资产比呢?如果股票跌了,现在持有现金、将来低价买入岂不是更好么?”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当下股票比现金划算,所以持有股票。未来如果股票比现金更划算(也就是股票从低估到更低估),实际上相当于把股票换成了现金,再拿现金去买入更便宜的股票,跟一直拿着低估的股票是一回事。具体的解释和案例,大家可以回看《直播预告:格雷厄姆精选集》里最后写的一段。

现在看来,投资中的“仓位管理”,其实是个伪命题。明白了“满仓股票和满仓现金都是满仓”的道理以后,其实就不会再有“低位加仓”、“高位减仓”、“持币空仓”、“持股待涨”之类的话术了。在没有明显高估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高仓位运作,我现在就是如此。

第5讲:周期性企业估值。格雷厄姆谈到了美国散热器公司,有的投资者是怎么给它估值的呢?他们参照当前美国散热器公司的经营状况,给出了1.75美元/股的盈利预测,并由此得出结论,当其股价在15美元/股时具有相对吸引力。

但是格雷厄姆经过分析后发现,美国散热器公司在战前的每股盈利一直保持在0.5美元左右,在战后繁荣时期的每股盈利才达到1.75美元,历年的平均每股盈利大约在1美元左右,按照15倍市盈率估值的话,15美元/股属于合理估值,并不是低估。由此,格雷厄姆得出结论:

“如果你想认真地评估美国散热器这类公司,那么唯一合适的分析方法就是选取正常的盈利能力,而不是用最佳盈利能力去评估公司价值,然后根据公司正常年份的业绩对经营良好年份的业绩进行合理的调整。”

格雷厄姆的周期企业估值思想,其实已经暗含了“席勒市盈率”的估值方法。其核心在于采用过去10年净利润平均值,目的在于企业穿越了1个以上的完整产业周期,竞争格局稳定,剔除了个别极端的年份,企业利润总能均值回归。

第6讲:万物皆守恒。格雷厄姆又出金句:“在商业活动中,你在异常繁荣时期所赚到的,并不会比你在大萧条时期失去的多,这几乎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定律。”我来延伸一下:在股票投资中,你在大牛市时所赚到的,并不会比你在大熊市时所亏的多。所以,牛市“水涨船高”的时候也别得意,熊市“泥沙俱下”的时候也别沮丧。

由此,我想到《古文观止》里收录的一篇文章《叔向贺贫》:韩宣子空有正卿的虚名,却没有正卿的收入,不够和其他的卿大夫交往,为此很发愁,叔向却前去祝贺他。韩宣子不解,叔向解释说,如果财富超过德行,必然招致祸患,历史上有栾武子等正面案例,也有郤昭子等反面教材,所以君子“忧德不忧贫”。

投资的时候,如果你买了一只股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却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其实内心不仅不会感到喜悦,反而会掠过一丝惶恐和不安。因为我们明白,靠运气赚的钱,总有靠实力赔进去的时候。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和声誉,一定要配得上自己的才华、能力和修养。

第7讲:证券分析方法。格雷厄姆提出了5种证券分析方法,其中第一种就是发现绩优股票,也就是“优质的股票”“强大的公司”“护城河牢固的公司”或者“高质量的公司”。格雷厄姆认为,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很可能是安全的。格雷厄姆还给投资者提了一条简答的建议,那就是:好公司,价格整体合理。

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格雷厄姆视为“烟蒂股”的代表,似乎他跟“好公司”是从来不沾边的。但从格雷厄姆的这一席话来看,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他就已经意识到了买好公司的价值。至于格雷厄姆为什么一直要给大家推荐“烟蒂股”呢,可能跟巴菲特一直给大家推荐“指数基金”差不多,他们都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总是优先推荐常人最容易理解、最容易接受、最容易操作的方法。  

第8讲: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格雷厄姆提到,1927年~1946年,全行业的保费收入从9.66亿美元增长到12.26亿美元,然而北部河流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却从1090万美元下降到910万美元。如果只看营收规模,似乎这家公司业绩不佳,前景不妙。

但如果看另外一个数据,那就是这段时间每1000美元保险的保费率也出现了大幅下降。这也就意味着,保险公司每收进来一笔保费,都不够它支付给投保人的赔偿。北部河流保险公司对保费规模的克制,恰恰有可能是一种理性的做法。

历史总是踏着相同的韵脚而来。巴菲特在1967年买下国民赔偿保险公司以后,其实也面临过类似的局面。1986年,其保费收入达到3.66亿美元;到1999年,其保费收入下滑至5450万美元。巴菲特却非常淡定地表示:“如果我们愿意降价,会有数十亿美元的保费等待我们去承揽,可以大大增加营收。但是,我们坚持以稳定的价格获得利润,不像大多数乐观的同行那样低价竞争。我们从未离开客户,是客户离开我们。”

第9讲:公司股利政策。格雷厄姆认为,公司实现盈利却不分配和公司没有实现盈利,这两种情况给股东带来的伤害几乎一样。以新阿姆斯特丹保险公司为例,1941年~1945年,其平均税后每股收益为4.33美元,但每年仅支付1美元的股利;而美国信用保险公司,其每股收益和新阿姆斯特丹公司一样,每年却支付2美元的股利。

美国信用保险公司当时的股价大约是45美元/股,而新阿姆斯特丹保险公司的股价只有28美元。由此,格雷厄姆认为,正是因为后者吝于支付股息,导致股价长期低迷。当然,现在我们知道,其实格雷厄姆的这种认知是不准确的。巴菲特告诉我们,分红是否对股东有利,取决于公司能否有效率地利用留存收益。

我写这篇讲稿的时候,刚好看到@唐朝老师 分享了巴菲特在2012年致股东信里提到的一个案例,里面讲到分红其实有两大弊端:第一,分红对所有股东的比例都是统一的,而如果不分红,股东可以自行选择卖出多少股票;第二,股东收到的每笔分红,都要缴纳所得税。而如果是股东卖出股票,则只需支付盈利部分对应的资本利得税(在中国则不存在)。

第10讲:与证券分析有关的投机。格雷厄姆重温了他在《证券分析》中提到的“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投资活动是一种通过全面深入分析来确保本金安全和回报满意的活动。不能满足这些要求的活动就是投机。”

也就是说,“投资”至少要同时满足三项条件:1.全面深入分析。投资必须以企业基本面研究为基础,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确保本金安全。这也是巴菲特后来经常强调的——投资的两项原则:第一,不要亏钱;第二,不要忘记第一条;3.回报满意。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出发,如果我们无法取得超越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回报,那就没有必要投资。

格雷厄姆还说:“没有充分理由相信谁能一直正确地预测股市。如果证券分析师浪费时间追求预测市场,那就犯了一个巨大的逻辑和现实错误。”针对价值投资者买入和卖出也是在“择时”的论调,格雷厄姆驳斥道:“在普通股便宜时买入,在普通股变贵时卖出,这听上去像择时,但是当你思考后,你会发现这根本不是择时,而是通过估值的方法买卖股票。”

格雷厄姆的这10讲内容,绝大部分放到现在依然是完全适用的。虽然我们现在听起来,他讲的很多都是人人都懂的常识,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就有如此洞见,殊为不易。正如巴菲特所言:“格雷厄姆的思想,从现在起直到100年后,将会永远成为理性投资的基石。”

5

访谈与箴言

本书的最后收录了格雷厄姆晚年所接受的三次访谈,当时格雷厄姆已经年逾八旬,即将走到生命的终点,此时他的谈话可以很好地概括其一生的投资生涯和思想。

谈到估值时,格雷厄姆说:“如果债券收益率较高,股票没那么受欢迎,市盈率就会较低;如果债券收益率下降,股票会更吸引人,市盈率就会增加。”格雷厄姆的经验是,只选取盈利收益率高于AAA级公司债券平均收益率2倍以上的股票。

谈到选股时,格雷厄姆说:“我想找到的是简单的选股方法,但别人可能想要选出施乐公司或者3M公司,或者判断出半导体行业前景不错。我不认为这种努力是有效的,但人如果想忙起来,总有不少办法。”

谈到对年轻人的期许时,格雷厄姆说:“我建议他们研究股市的历史,研究自己的能力圈,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投资路径,然后坚持下去,不要被他人干扰。对于他们来说,《聪明的投资者》是一本比《证券分析》更有用的书。”

6

生前与身后

在2000年致股东的信里,巴菲特写道:“大约在50年前,我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了格雷厄姆的课。在此之前的10年,我一直盲目地从事分析、买进卖出的动作,但当时的成绩却是平平。从1951年起,我的投资绩效开始改善,并非是因为我改变了饮食或者运动习惯,唯一的改变是吸收了格雷厄姆的理念。”

从结识格雷厄姆开始,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巴菲特与格雷厄姆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格雷厄姆提出的三大投资思想:股票是企业所有权的一部分、遵循一定的安全边际、理性看待“市场先生”,被巴菲特誉为“理性投资的基石”。虽然巴菲特的投资风格从“捡烟蒂股”转向了“买好公司”,但却一直遵循着格雷厄姆的投资思想。

在评价格雷厄姆对自己的影响时,巴菲特有一句经典名言:“在大师门下短短几个小时的学习效果,远远大于我过去10年的独自摸索。”要知道,在遇到格雷厄姆之前,巴菲特已经饱读各类投资书籍,但始终无法窥见投资之堂奥。直到巴菲特19岁时第一次读到《聪明的投资者》,他才算是真正跨进了投资的大门。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学习行业的顶尖人物,是成长最快的捷径。我们可以围观巴菲特超过60年的投资演化史,绕过他早期“捡烟蒂股”的阶段,直接学习他在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投资思想,这是巴菲特收益率最为肥美的阶段,也是经典投资案例最为密集的阶段。我们还可以学习@唐朝老师、@天南老师的价值投资进行时,无疑是非常幸运的。

格雷厄姆生于1894年,逝于1976年,其实他跟中国的教员完全算是同时代的人。然而,格雷厄姆一生以投资和教书为业,教员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壮阔一生。这其中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时代的大背景使然。

我常常假想,如若我出生于100年前,现在是1923年,那我应该也在疆场上为国效命,断然没有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投资的智慧。我们今天能在这里讨论投资,完全是因为我们生逢其时。每每念及于此,心里都充满着感恩。这个时代不曾亏待我们,愿我们也不辜负这个时代。与大家共勉!

7

晓艳的画作

图片

△Q版冠亚,晓艳出品

讲书的部分,到这里已经全部结束了,这里说个“小确幸”,感谢天南读友会的党晓艳同学!小时候看过一则故事叫《神笔马良》,如今,“神笔晓艳”已经成为我心中的IP,晓艳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有为才能有位,值得我好好学习。

仔细欣赏了一下晓艳同学的画作,我觉得晓艳同学太用心啦!我试着谈一下我的理解:

元素一:阅读。晓艳同学准确地把握了我最大的兴趣爱好:读书。我平时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买得最多的就是书籍,平时花时间最多的活动也是阅读;

元素二:翻译。晓艳同学不仅列出了我已经出版的《巴菲特的嘉年华》《比尔·米勒投资之道》两本书,甚至连尚未出版的《超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也列了出来;

元素三:荣誉。承蒙天南老师厚爱,我在2021年荣获全国第一届财经写作大赛一等奖,晓艳同学不仅画出来了,甚至连奖牌和字体的颜色都和原版一模一样;

元素四:外衣。今年我曾在很多场合穿过这件橙色冲锋衣,包括2月份的句容之行,5月份的奥马哈之行。让我感到惊叹的是,我平时喜欢穿束脚裤,没想到晓艳同学连这个细节都捕捉到了;

元素五:写书。在我的橙色外套上,标注的英文字母是WDBM,也就是“我读巴芒”,《我读巴芒》是今年7月初我刚刚跟出版社签订的出版合同,没想到晓艳同学也考虑进去了;

元素六:卷发。很多人问我有没有烫过头发,我都说没有,我的发质属于“自然卷”,这也是我比较典型的个人特征;

元素七:光芒。从头顶上方照来一束光芒,预示着天南老师讲的那句——“让那些照亮过我们的,去照亮更多人”。翻译也好,直播也好,其实也是为了向更多人传播价值投资思想和理念;

元素八:小牛。最上层的书架上面,画着的是一尊小牛,这是晓艳同学对我美好的祝愿。更巧合的是,有位朋友送了我一尊小牛,简直跟画中的一模一样;

元素九:音乐。书架上还有一副耳麦,不瞒大家说,我平时确实也是非常喜欢听歌的。虽然说不上是“中华小曲库”,但还是有一点点涉猎的。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解读。特别要说明的是,晓艳同学在创作这幅画作之前,没有提前跟我有过任何沟通,但她对我细节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却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一切,都只能归功于她的细心和认真。

感谢天南老师和晓艳同学!晓艳同学创作本作品的构思,记录在她自己的文章《熠熠星光8》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做进一步的了解,谢谢!

冠亚说

今天我其实是有点意外的,怕给大家添麻烦,就没有主动说过自己的生日,然而今天还是收到了满屏的祝福,感谢一下今天给我送来生日祝福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包括但不限于:

唐朝老师、素菊姐、春夏秋冬姐、菜菜、哈尼Zzz、癫佬、姚队、鲤鱼、观霖、兔兔、帅帅、浩然、林林、明芃、星光、小雨、小觉、小雪、小娜、小勇、小铁匠、日拱一卒、花开彼岸、Linda、ViV、我爱红薯、冬梅、阿跃、弹着吉他的少年、树魁、晨哥、帆总、黑牛、苏飒、宝林、阿攀哥、林森、娟娟、淑娟、思秋雨、土龙木......等等.....等等......(没有一一列举的也请大家见谅,真的很多,数了数大约有上百位朋友。你们的每一句祝福,都让我找到了“众人爱”的感觉,也让我坚定了“为更多人创造价值”的信念。大家的关心,都一一记在心里啦,太感谢大家啦!)

在书院这个圈子巴中股票配资,每天都在收获真知、收获感动、收获幸福,平时为大家做得太少,总是觉得有愧于大家对我的喜欢和付出!如果大家有什么事情,用得上我的,请尽管开口!再次谢谢唐师!谢谢给我送生日祝福的每一位朋友,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发财,一起愉快地玩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